“蚕桑茧丝绸产业是我国传统民族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丝绸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未来一个阶段,丝绸产业将进入以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时期,我国蚕桑丝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养蚕效率和蚕茧质量,实现传统蚕桑养殖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蚕桑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实现丝绸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重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
技术赋能多维变革
蚕丝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制造、对外贸易,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工商贸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前端的蚕桑生产跨种植业和养殖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与栽桑养蚕技术;中后端的丝绸加工产业链长,外向型特征鲜明。稳定前端,丰富中后端,各环节精准发力,才能持续推进我国蚕桑丝绸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大力推广应用省力化设备和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则应进一步扩大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规模和提高生产、管理和产品开发应用水平。从产业链中后端来讲,要加快缫丝设备和技术的智能化、缫丝织绸一体化,丝绸印染数字化和丝绸产品定制化;加快自主丝绸品牌建设,提高终端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业内人士分析说。
近年来,我国蚕桑丝绸业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前端的蚕桑生产环节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加快,特征明显: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养蚕,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种桑养蚕模式,也引领了全国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的兴起。以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为标志,中西部传统种桑养蚕方式正在经历现代化变革。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原岗位科学家崔为正介绍说,人工饲料养蚕的核心技术是饲料配方改良与适应性蚕品种选育。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人工饲料的综合养蚕效果达到全龄桑叶育水平,饲料配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小蚕人工饲料共育需借鉴工厂化饲料育模式,建设集约化、机械化小蚕饲养工厂,实现1-4龄小蚕饲料共育,5龄省力化桑叶育,完善工厂化、智能化全年饲料养蚕技术,重点要提高茧丝质量。”崔为正说。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肖更生说:“目前我国的蚕桑产业已从绢丝的‘单一功能’拓展到多元发展局面,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技术已经成为促进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实现蚕桑资源多元化高值化,总体上要做到三产融合,上下游贯通形成完整的循环链;同时,要围绕种桑养蚕规模化、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和文旅融合数字化等目标进行蚕桑资源多元高值化利用。”
当前,后端的丝绸加工环节也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鲜茧缫丝、生丝电子检测、数字印花、人工智能设计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二是品牌引领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使一批丝绸产品成为人们追捧的新国潮。如万事利以数字化构建的柔性快反生产链为支撑丝绸生产,实现了个性化设计和数实融合营销新模式等。
全产业链多元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内蚕桑丝绸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我国蚕桑丝绸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在蚕桑良种繁育、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智能化桑蚕养殖设备研发、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团队完成了1078份蚕种质资源深度测序,率先创建“数字家蚕”基因库,成功绘制高精度家蚕泛基因组图谱。代方银表示,以家蚕基因组和表型数字化为基础,将推进规模化的重要性状遗传基础解析;“数字家蚕”也将作为精准操作的指南针、高效育种的加速器,强劲赋能现代育种。他提出,要充分利用家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数字资源,着力解析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加快推动育种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与高效利用;强化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结合,打破研究与选育割裂格局,实现品种综合提升与多元发展并举,支撑复兴时代“大蚕桑”创新发展。
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一方天地,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近年来着力加快构建“桑、蚕、种、茧、丝、绸”为一体的工业新体系。目前拥有智能化蚕种制造催青车间、智能化缫丝生产线、茧丝检测中心以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年加工蚕茧原料3000余吨,生产5A级以上生丝600余吨,产品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目前精品生丝行情好,产品供不应求,目前有28吨精品生丝订单即将发往浙江嘉兴益川丝绸有限公司,总价值达1345万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文龙说。
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天而作公司”)多年来精耕细作于蚕桑养殖设备成套系统,每半年都有新的产品亮相,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工厂化小蚕、中蚕成套设备养殖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简易大蚕设备养殖的技术路线,符合现有的蚕桑行业生产组织模式,有利于蚕桑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智慧桑蚕系统化解决方案专业公司,知天而作公司产品线丰富,基本可以满足蚕桑养殖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
知天而作公司2023年主推新产品——针对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5龄大蚕养殖设备”。该设备只需一人即可实现一个批次8-12张蚕的自动添桑、人工辅助除沙、消毒和上蔟。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养殖大户现有的场地面积灵活组合,产品性价比高,投资回收期一年左右。同时,该设备基于工业物联网架构,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基站,实现设备数据进入大数据平台,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后期分析。
雅士林茧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年潜心研发的雅士林现代化车间养蚕方式改变了传统养蚕“靠天吃饭”的局面,培育出广食性蚕品种,研发出蚕饲料配方和无菌环境控制等技术,破解了传统养蚕受天气和桑叶等条件束缚、每年只能养3-4批的难题,生产效率和传统的养蚕模式相比提高了1000倍。
跨领域深度融合
多领域跨界深度融合可以说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进一步加快国际布局,“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我国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表示,蚕丝纤维具有保湿性能优良、亲肤性优异、促进细胞再生、生物相容性好、可加工性能好、热稳定性能好、染色性能好等特点,已在纺织服装、工业领域、智能纺织和航空航天等多领域扩展应用。
“服用应该是牵引蚕丝用量增长的主要领域,开发多纤维原料优势互补的高品质产品,将蚕丝的长纤维与短纤维进行充分利用,是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徐卫林介绍,在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多功能蚕丝纤维和强抗紫外线蚕丝织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微纳米蚕丝粉体其与颜料粒子的协同作用,从本质上解决了极端条件下颜料热升华及热迁移牢度问题,实现了国旗在太空环境中耐受极端高真空、高低温循环,以及强计量紫外辐照等条件的高色牢度颜色构建的目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钱永华指出,我国农业面临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蚕桑产业需要加快转型步伐,在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的同时,加强产业链建设,实现资源多层次利用。不仅如此,还要提高产业综合开发服务水平,变革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链升级。“未来蚕桑产业一定是跨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钱永华说。
“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合理竞争,形成多赢的丝绸生产、贸易新格局,要站在世界高度,以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为核心,建立全球化的蚕桑丝绸发展战略体系。”肖更生说。
唐琳提出,我国丝绸行业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转型升级方面下功夫。要继续夯实茧丝原料基础,不断完善桑蚕茧丝绸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补齐关键领域短板弱项,鼓励各地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要在扩大内需方面下功夫。要深挖内需市场潜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快形成国内强大的丝绸市场。要加强功能性、可机洗等丝绸新产品创新研发,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新需求。要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打造行业经济增长新引擎。三是要在稳定出口方面下功夫。要持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广泛开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搭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桥梁,加快融入全球纺织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体系,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丝绸的国际竞争力。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