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第二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成都举办,会议研讨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传承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本次座谈会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主办,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
会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主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谢海银,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综合处处长李绘新,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等有关领导应邀到会指导。
谢海银说,这次会议将有效促进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力量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为人类非遗项目的履约实践提供新的方案和经验。他希望通过各地的保护实践,让巧夺天工的绝技得以传承,滋养精神的蚕俗得以复兴,立足当代民众的需求,着眼当代生活的应用,开拓丝织品在当代生活的应用,恢复丝织技艺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让“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传承发展中成为国家品牌,走向世界,“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李绘新强调,非遗项目的发展不能“就发展而发展”,而应立足非遗项目本身,加强非遗项目之间的联系,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强化可持续发展。
陈祥平介绍了四川与丝绸起源、蜀锦与丝绸之路以及四川茧丝绸行业发展情况,并阐述了丝织技艺对行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丝绸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以及丝绸之路对历史、经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川大学教授李锦以《历史与未来:丝绸之路上的蜀锦》为题,探讨了蜀锦历史沿革,并就传统丝织技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就“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非物质文化保护”进行了专题指导。
参加会议的代表还就项目保护措施、传承人及培养、保护经费、传播、市场化与传承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参观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2009年9月30日,包括“蜀锦织造技艺”在内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5月31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成员涉及上述两项世遗项目成员和部分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三所开展纺织类“研培计划”院校、一家互联网非遗平台、一个蚕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四川是中国丝绸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因此开辟了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从汉代开始,成都因盛产蜀锦被誉为“锦城”“锦官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