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约有十几万人在广州、深圳等地做服装生意。今年以来,大批天门服装老板回乡办厂,回归企业与本土规模服装企业互补,形成较完整的服装产业链。随着市场逐渐回暖,天门服装产业开始红火起来。
火了!火了!
天门市龙腾服装时尚小镇的企业车间内,缝纫机的“嗒嗒”声,传递出市场回暖的信号。
“8月份以来冬装订单激增,服装厂都是满负荷生产。”10月12日,小镇负责人乐得合不拢嘴。
入秋以来,在疫情中熬过艰难时光的天门服装企业迎来转机。受疫情影响,今年不少在外做服装生意的天门老板选择回乡办厂,加上近年来天门市大力引进规模服装企业,支持服装产业提档升级,当地服装产业在疫情后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冬装需求激增,企业满负荷运行
走进湖北鑫酷帆服饰有限公司,一百多台机器整齐排列,工人们正有序分工,熟练地进行裁剪、打线、压浪。
鑫酷帆公司主要生产羽绒服、棉服等男士冬装。一款男装,从半成品到成品要经过180道工序,在智能节拍流水线的“监督”下,走完所有工序只需170秒,效率大幅提升。
4月份复产后,公司遭遇市场寒流,连亏了几个月。
停不停工?转不转产?
“思考再三,我们还是决定坚守本行。”公司相关负责人沈浩说,对于服装生产企业来说,成熟的产业工人是核心竞争力,绝不能大量流失。因此,他们再小的单也接,“加工费最低的时候,一条裤子7元钱,我们给工人5.8元。”
鑫酷帆的“定力”获得了回报。随着服装市场逐步回暖,8月份以来,订单出现井喷式增长。“每个月都是十几万件的产量,满负荷生产。”沈浩庆幸一直跟着企业发展的100多名老员工没有解散。否则,他们拿到了订单也无法交货。与此同时,政府一直帮助当地服装企业招聘工人,并从资金、建设、生产等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龙腾服装小镇已签约落户40多家汉派服装品牌企业,正式投产4家。这些企业均以“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发展,将销售窗口设在汉正街龙腾第一大道,将生产后台放在服装小镇。天门市搜服尚品服饰有限公司李志雄说:“国庆期间人们对于极寒天气的预期,又将冬装推火了一把。”
完整产业链悄然成形
受疫情影响,不少天门人在外地开办的服装企业悄然回归。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有五百多家中小服装企业“转战”天门。
在岳口镇原建材市场的一条街上,今年一下子入驻了50家左右的服装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从广州桥南新街回归的天门服装老板开办的。
街口的一栋6层楼,全部被服装企业占据。整条街的一楼门面,密集分布着布料、裁衣、绣花、打版、制衣、烫衣、各种辅料等服装企业,一条接近完整的服装产业链逐渐成形。“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已经有些桥南新街的味道了。”在广州做了几十年服装生意的老板刘明洋感慨。
“在广州的生意因为疫情受了些影响,在外漂泊了多年,也想回来照顾家庭。”春波服饰老板周海军是较早入驻的,他说,回来一看各方面环境还不错,就安定下来了,还劝说不少老乡回来。
受疫情影响没外出务工的工人们,则为这些回归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周海军租用了四间门面,每天生产几千件衣服,全部在拼多多上销售。“做多少就能销多少。”他说,20多名工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工作时间灵活,按件结算工资,每月工资基本在7000元左右,离家也很近。
回归企业带火家庭作坊
因疫情被困在家的一两个月,让不少天门老板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增添了回归的信心和决心。
“据我了解,今年回来的不少于600人。”广州涵遇梵服饰有限公司老板石志刚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家乡九真镇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建设的电商产业园初具规模。“水、电、网、物流等条件都不错。”他决定将广州的生意转回家乡。
“有物流专线到园区,非常方便。”石志刚说。10月2日,他在九真镇电商产业园租用的厂房正式投产,每天发货量约在2000件。
与岳口镇回归企业的生产模式不同,他采用外包模式,将服装生产分散到当地家庭。“九真有很多服装产业工人,只要给个版样,就能做出你想要的衣服。”
在张庙村12组,村民刘爱玲正在缝纫机上缝制风衣。风衣的原料由企业定时送到家门口,她每天可做12件左右,一件加工费十多元。“左邻右舍不少都在帮石老板加工。”刘爱玲说,自己的老手艺“发挥余热”的同时,还能照顾孙子。石志刚说,目前有60多户家庭与他合作,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夫妻档。
位于电商产业园的另一家企业——天门元酷服饰有限公司从杭州回归,目前租用了产业园的一层厂房。老板夏俊在天猫上开的旗舰店有2.6万名粉丝,每件100元到300元的亲民价格,让她的生意非常火爆。
夏俊说,近两个月公司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40%。为了抓住机遇赶制冬装,夏俊又在当地新招了50多名工人。有了疫后重振的各种助力,夏俊对未来很有信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