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资讯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电话:028-87770677 
邮箱:tex@zgxntex.com

手机端二维码
扫码访问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青岛大学:纺织学科之“贡献”——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青岛大学:纺织学科之“贡献”——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 分类:国内外新闻
  • 作者:
  •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 发布时间:2020-10-09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青岛大学:纺织学科之“贡献”——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概要描述】

  • 分类:国内外新闻
  • 作者:
  •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 发布时间:2020-10-09
  • 访问量:0
详情

  绿色环保新型海洋生物质纤维实现产业化;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产业化;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技术突破,助力纺织企业环保染整技术革新;石墨烯改性再生纤维素纤维研究实现产业化……纺织学科科研团队为企业解决了近千个科技难题,增加经济效益数千亿元。

  山东省纺织企业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参与度60%;山东省纺织知名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中,纺织服装学院校友占70%以上。

  青岛大学纺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力支撑了山东传统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功能纺织品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青岛大学召开,选举青大校长夏东伟为分会会长、青大功能纺织品与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平教授为分会秘书长;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青岛大学举行,青大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教授作《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及产业化发展》专题报告;中国纺织行业两次重要活动相继在青岛大学举行,为青大纺织学科建设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

  全产业链纺织人才成长的摇篮首批“中国纺织大工匠”、“蛟龙号”脐带缆主要设计者、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垂挂吊索研发主要参与者徐连龙,是纺织服装学院2008届毕业生,他说,青大四年让他完成了对纺织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的转变。纺织服装学院1986届毕业生、全国纺织机械领军企业青岛天一集团董事长孙国华说,他和同班同学5人传承了母校团结协作、坚韧隐忍的精神,造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2019年8月,我校和天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青岛智慧纺织产业园。

  中国工程院王玉忠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张清华教授、印染行业专家毛志平教授、纺织教育专家王新厚教授、纳米纤维青年学者王先锋教授、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冯德虎、地毯生产企业威海海马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全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迪尚集团副总经理鞠孝新、中国毛纺巨头如意集团总工程师田秀凤等千余名优秀校友,从青大出发,成长为纺织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和学者,不断推动纺织行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什么那么多青岛大学毕业生能够成长为纺织行业各领域的中坚和骨干,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许长海道出了原因。纺织学科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专业领域广泛,专业涉及全产业链。纺织服装学院从1950年起培养纺织专门人才,现已建立了“本-硕-博-博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5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轻化工程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本学科教师中有省“三八红旗手”1人,市“劳动模范”1人、“工人先锋”1人、“三八红旗手”2人。长期以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工程教育与纺织学科教育相结合,突出新工科特点,着眼现代纺织行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学院全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担任学生学业导师的比例达到87%,给本科生上课的正教授比例达到100%;与鲁泰集团探索校企融合高端人才订制培养新模式,自2017年开始设立“鲁泰国际化人才储备班”。老师们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教书育人使命,以丰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敬仰。70年来,青岛大学纺织学科已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20000余名,很多人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和中坚骨干人才。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竞赛每年获国家级奖励50余项;考研率达50%以上,位居全国纺织高校第一;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坚守深耕纺织,进入鲁泰集团、如意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的毕业生约占27%。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达到98%,基础理论扎实、自我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突出、富有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评价。纺织行业科研平台、高端人才的聚集区经过几代“纺织人”的努力拼搏,青大纺织学科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科研平台。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唯一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3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纺织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领域、材料工程领域)。其中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均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纺织工程领域是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建有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生态纺织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特型非织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几个科研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达1.5亿元。

  青岛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重点实验室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针对新型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围绕生物成纤资源筛选与生物多糖制取、生物多糖纤维成形、生态功能纺织品创制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加快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推动海藻纤维凝胶纺丝制备工艺等10项发明专利成果成功转化,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成立了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加快产业化推广,发挥生态纺织、新材料、生物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助力山东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作出了积极贡献。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筑平台,广聚贤才。目前,青大纺织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汇聚了双聘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楚天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泰山学者”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等多个高水平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31项,发表SCI/EI论文3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1项。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学科科研经费12855.5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6368.5万元。青大纺织学科还依托平台优势和学科特色,积极与青岛、泰安、威海等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与泰安市合作建立“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青岛市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成立“青岛大学青岛时尚学院”、与威海市合作建立“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2016年纺织服装学院理事会应势成立,拥有理事会员单位200余家,基本涵盖山东省纺织全行业。

  依托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等平台,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学校与山东省如意集团、鲁泰集团、愉悦家纺、孚日家纺、天一集团、迪尚集团等15家知名纺织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科研联合研究平台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0余家。围绕纺织服装产业相关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为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建设,多个研究院已初步成为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平台和高端人才集聚区,支撑了山东省在纺织传统产业振兴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纺织服装产业是山东省5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是山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青大纺织学科多个团队利用研发优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与山东90%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建立科技合作,近年来转化研究成果6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近千个科技难题,增加经济效益几千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7年5月,夏延致教授、朱平教授领衔的海藻纤维研发团队申报的“海藻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该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的研发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2004年,海洋生物质纤维研究被列入青岛市“科技将才”计划;2010年,“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获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青岛大学还与青岛红妮制衣有限公司、德州恒丰集团、山东如意集团、淄博奈琦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绍兴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进行了海藻纤维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生产的各项合作。如今,海藻纤维正带动着海藻养殖、纺织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山东“蓝黄经济”的一根不可或缺的坚韧之“丝”。14年的时间,青大的海藻纤维研发实现了从没有任何工艺和生产装备借鉴的茫然摸索,到解决了众多国际上难以逾越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的跨越。“作为科研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真正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要身体力行地热爱和执着于科技事业,去攻克一道道难关。”夏延致说。14年的时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浸透着青大海藻纤维研发团队近百人的心血。朱平教授的电脑中还存放着2007年他们在济南郊外一家工厂进行海藻纤维中试时的相片。他们穿着汗衫、短裤和拖鞋,浑身满是被蚊虫叮咬的脓包,手上拿着一簇簇海藻纤维灿烂地笑着。“济南之行,最大的收获是我的团队感受到了科研的艰苦和与产业化结合的不易,教授绝不是坐着指挥一下,而是要有为科研埋头苦干、身体力行的精神。”朱平说。夏延致表示“未来3到5年,海藻纤维要把基础研究与实际生产技术更好结合,把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更好结合,让学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服装漂亮的颜色是通过印染加工出来的。但是,生产服装的面料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品、水和能源,产生大量难处理的有色废水,造成环境污染。针对活性染料染色用盐量大、资源消耗高、废水难处理这一世界难题,青大房宽峻教授团队在“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0年不懈努力,研发出“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技术”,从源头上减少了废水污染物含量。与传统工艺相比,无盐染色技术节约化学品60%以上,减少废水排放30%以上,实现了面料生产的绿色制造。“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房宽峻教授团队和愉悦家纺于2010年开始研发“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技术”,自那时起,房宽峻几乎一半的时间待在350公里以外的滨州工厂里。要兼顾教学科研,必须每周往返。辛苦自不必说,这是“工科教授们的日常”。10年来,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与进步,终于在成套技术及装备创新开发的基础上,创建了织物、纤维和纱线无盐染色生产线,首次实现了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的产业化应用,产品一等品率达到96%以上,实现了印染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据房宽峻介绍,已建成织物无盐染色生产线4条,纤维和纱线无盐染色生产线3条,成果在愉悦家纺、孚日集团、华纺股份和鲁丰织染等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四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8.1亿元、利润4.7亿元。“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实现染料100%利用,废水排放没有颜色。”房宽峻说。房宽峻是我校纺织服装学院1980级本科学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入职我校,已在母校的纺织学科建设和国家纺织行业发展中辛勤耕耘了27年。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提出,改造纺织行业、研发新型功能纤维是纺织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巨大的民生需求及政策导向对再生纤维素纤维功能化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曲丽君教授团队2012年开始与恒天海龙(潍坊)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等支持下,开始了功能性石墨烯、再生纤维素改性纤维的试制开发,逐渐探索出了一整套功能性石墨烯再生纤维素改性纤维的完备工艺。本项目申请专利2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已转让5项;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收录高水平论文33篇。该技术已在恒天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青岛雪达集团、南通强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增销售额近10亿,利润近2亿元,税收近7000万元。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等科技奖励。校企融合,硕果累累。1999年,“聚合物型阻燃剂及其共混阻燃涤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国内生产的阻燃聚酯材料基本上都采用该成果或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欧美市场;“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成果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资助的红麻浆粕及生物基材料制备技术、罗布麻纤维高值化与纯纺纱研制、麻基特种功能纺织品研发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海洋生物质纤维新材料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集体一等功。团队提出了海洋资源作为纤维第三来源的概念,正在开发用于纺织服装领域之外的海藻纤维制品(如装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海藻纤维的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保证了我国海藻纤维研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来,青岛大学纺织学科百余名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20余个科研团队,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探索、进取、创新,真正成为了纺织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源头活水。教研融合,研产协同,已经走过70年的青岛大学纺织学科,既坚守初心又与时俱进,与国家纺织产业发展相伴相随,以不断提升的教研产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支持国家纺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1-03-11 15:48:46

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1:38

下属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3:14

合作单位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6:10

快捷导航

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28-87770677
电子邮件:tex@zgxntex.com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纺织科学研究院-西南纺织在线

移动端

版权所有: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蜀ICP备0501321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