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开展工业数据分类分级应用试点的通知和试点企业名单。其中,黑牡丹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红豆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绍兴英吉利印染有限公司、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纺织服装企业成为工业数据分类分级应用试点企业。
纺织企业要实现智能化生产,需要机械、纺织、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等多专业和技术的有效结合,完成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智能单机设备互联,形成柔性化新型生产模式。即形成集智能管理、智能车间、智能物流运输、产品管理、售后追踪于一体的完整模式,通过智能计划、智能生产调度、智能监控、实时成本分析、市场分析、智能决策形成智能管理系统。这一切都需要数据的收集、管理作为支撑。
据了解,工信部于今年3月印发了《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旨在指导企业提升工业数据管理能力,促进工业数据的使用、流动与共享,释放数据潜在价值,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驱动让效率明显提升
此次入选工信部工业数据分类分级应用试点名单的企业,都是业内两化融合较好,并在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的企业。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绍兴英利印染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并不大,但企业一直在积极探索智能印染道路。
去年8月,由北京数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英吉利印染全面上线。这个被称作纺织大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让英吉利印染的整个生产流程真正实现数字化。只需轻点鼠标,选中某台染色机缸,该机缸的一切实时工况数据,便会迅速以表格或柱状图显示出来。管理者还可以清晰地通过屏幕上的生产曲线偏差幅度和具体参数,快速判断某个机缸出现了什么问题。
英吉利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俊介绍,数制科技的“智慧印染”系统上线后,洗缸次数减少45%之上,设备利用率也显著提升。“以往单次排产,我们都是人工操作,常常耗费个把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快速搞定。尤其遇到插单等特殊情况,都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高质、高效的排产调整,能耗、洗缸切换、人力等成本显著降低,直接降低成本至少100万元/年。”
王文俊说:“相比以往都是靠线下人工推动流程运转的模式,现在工人们采用手机智能终端作为工作台,相比固定终端,硬件投入成本下降80%,业务流程也明显精简,工人报工操作非常简单,与此相对的是管理成本下降明显。我们现在的报工数据基本与业务实际情况一致。如今生产进度实时透明,风险可以及时预警,全厂工作在数据驱动下效率明显提升。”
据悉,北京数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纺织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印染行业最关注的成本、质量、交期、环保四大难题,结合大数据沉淀与自学习形成智能优化建议,全面打通ERP、MES、PLM、设备系统等信息孤岛,研发出“智能排产”、“智能监控”和“智慧能源”等新一代技术产品,真正做到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数字化目标。
据北京数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福鑫介绍,像英吉利印染公司这样年产值在2亿~5亿元规模的企业,通过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每年可直接增加效益500万~800万元。
实现智能化还需发挥数据更大作用
同样入选工信部工业数据分类分级应用试点名单的山东华兴纺织集团,与三星集团SDS公司以及郑州天启自动化系统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首套智能纺系统。
这套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对每个工序和作业点的可视化监控,客户可以实时通过互联网了解订单的进度和质量情况。同时系统可以将实时数据传递集成和分析,以数据分析反向指导生产管理,实现了集生产状态远程监控、产量报表自动生成、质量数据实时监视、订单实时跟踪、无缝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功能为一体的管理平台,从而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网络化、集成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山东华兴智能纺系统实施后取得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20%,缩短产品生产周期30%,在制品库存资金周转加快,取得间接经济效益10%;企业万锭用工达到15人,降低人工成本可达80%;能源利用率提高12%;智能配棉的应用,可平均降低配棉等级0.5级,大幅降低了用棉成本;企业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0%。此外,项目实施后可有效降低在库库存资金占用和在制品物资资金占用,降低库存资金占用10%,有效节约了财务成本。综合分析,项目实施可在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平均可使企业增加利润30%左右。
在山东华兴集团董事长胡广敏看来,应用智能纺系统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使人、设备、软件系统融为一体,互联互通。
他认为,智能化的核心应该是智和能融合在一起。现在的智能化做到了“智”,即使用技术等诸多手段,将很多数据收集起来,然而数据只是一个手段,反复使用数据,才是智能化。
胡广敏也坦言,在智能纺系统实施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例如,数百台多种型号的生产主机及辅机设备,由种类众多的控制器完成单机自动控制。且众多的设备厂商对设备数据端口进行加密或者各设备通讯协议存在差异,使得各种设备数据无法获取或者设备之间信息传递受阻。“要想做到真正的智能纺,必须要了解我们的设备到底具有什么特点,前后工序是否能匹配,数据是否能开放,开放的数据是否能满足智能纺项目的要求,通讯接口的协议情况如何,要求取得的数据是原数据,而非加工过的数据。以上这些都是智能纺项目要求的,否则很难实现智能纺的含义。”胡广敏说。
据了解,由于我国目前纺织行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较低,智能化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以下一些困难:一是专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难。要实现纺织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需要兼顾纺织和计算机技术,而现实的情况是跨界难,即纺织企业不懂智能化技术,IT企业不懂纺织工艺。二是没有所有企业通用的全套智能化系统。每家纺织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很难有现成的全套智能化系统拿来就能直接使用,否则都存在不兼容和不适应的问题。为此,纺织企业需要根据可借鉴的建设思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智能化系统。
数据分类分级推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根据《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工业数据分类分级以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企业主体、行业指导和属地监管相结合,分类标识、逐类定级和分级管理相结合。
企业结合生产制造模式、平台企业结合服务运营模式,分析梳理业务流程和系统设备,考虑行业要求、业务规模、数据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对工业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和标识,形成企业工业数据分类清单。根据不同类别工业数据遭篡改、破坏、泄露或非法利用后,可能对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等带来的潜在影响,将工业数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3个级别。鼓励企业在做好数据管理的前提下适当共享一、二级数据,充分释放工业数据的潜在价值。二级数据只对确需获取该级数据的授权机构及相关人员开放。三级数据原则上不共享,确需共享的应严格控制知悉范围。
开展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意义重大,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数据应用意识,通过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引导企业开展数据管理和提升数据应用意识,有利于企业全面梳理自身工业数据类型,促进数据充分使用、全局流动和有序共享,全面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和对工业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有利于提升工业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快工业数据的采集、挖掘、共享、利用等,最大限度释放工业数据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工业数据对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水平,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夯实工业数据安全保障基础,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三是有利于从操作层面上推进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的落地实施。《指南》为企业有效挖掘数据价值,加速工业领域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明确了企业分类分级主体责任及相关要求,以及地方工信主管部门责任,便于对标对表数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有效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