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资讯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电话:028-87770677 
邮箱:tex@zgxntex.com

手机端二维码
扫码访问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后疫情时代,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纺织品应如何发展

后疫情时代,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纺织品应如何发展

  • 分类:国内外新闻
  • 作者: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发布时间:2020-04-10
  • 访问量:7

【概要描述】

后疫情时代,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纺织品应如何发展

【概要描述】

  • 分类:国内外新闻
  • 作者: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发布时间:2020-04-10
  • 访问量:7
详情
  疫情之下,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复工进度如何,制造转型走势如何?当下及未来的外贸影响如何?又该如何把脉未来消费趋势?
 
  《纺织服装周刊》作为行业的记录者和瞭望者,开辟“战疫会客厅”互动访谈栏目,对新冠肺炎疫情下行业所面临的困难和发生的变化,特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坐镇,以出口、消费、生产等篇章,与行业读者共同把握当前形势,探寻发展之道。
 
  本期访谈嘉宾:
 
  东华大学教授、博导,
 
  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中心
 
  副主任靳向煜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胡广敏
 
  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谢敬伟
 
  主持人:
 
  《纺织服装周刊》
 
  主编郭春花
 
  TA Weekly:
 
  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口罩、防护服、消毒湿巾等产业用纺织品成为了抗击疫情的“必备武器”,土工合成材料则是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基建“功臣”,显示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产业用纺织品”这个概念是1984年提出来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产业用纺织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做到了无所不在。您认为这次疫情,产业用纺织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靳向煜:
 
  新冠疫情的爆发,由于短期内难以研制出针对性疫苗和药物,口罩、防护服包括消毒湿巾这些个人防护用非织造产品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人防护口罩、儿童防护口罩,可以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过滤阻挡有害的气体中的颗粒物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目的;防护服、隔离衣使得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时可以隔绝病人的体液以及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消毒湿巾对手、皮肤或物体表面具有清洁消毒作用,从而保障民众个人健康。这些非织造个人防护产品,作为大众和前线医护人员防护病毒的主要用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重要防线。
 
  而土工合成材料也在疫情抢险期间,为我国湖北地区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式建造助力,发挥了防渗、排水、隔离等重要作用。
 
  谢敬伟:
 
  口罩用于呼吸防护,有效阻隔病毒通过呼吸进行传播,毋庸置疑是打赢抗“疫”阻击战的必备武器。
 
  TA Weekly:
 
  疫情爆发初期,我国口罩、防护服曾一度告急,无法满足医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请您分析下原因。
 
  靳向煜:
 
  我国是口罩生产第一大国,2019年我国口罩的总产量超过50亿只,占全球产能规模55%以上,其中70%用于出口。疫情前我国各类口罩每天平均产量是2200万只左右,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为220万只/天,医用KN95口罩产能约为60万只/天,其它是用于面广量大的民用防护、工业防尘等口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口罩需求量激增,即使出口转内销也还是不够的。
 
  胡广敏:
 
  这次口罩、防护服成为热点,这是偶然性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谁都无法预测到危害有多大,所以口罩防护服突然供应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
 
  TA Weekly:
 
  那段时间确实是一“罩”难求,不过之后在国家、行业协会、企业的努力下,2月底我国口罩产能产量双双过亿,防护服也基本满足需求,但是期间也遇到了熔喷布价格上涨,企业生产口罩缺乏原料,您如何看待这个情况?
 
  靳向煜:
 
  口罩缺乏,大家可能想到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口罩生产企业。但是口罩、防护服的生产周期长,虽然多家企业跨界生产口罩机,缓解了口罩机供应紧张的压力,新的生产口罩的企业也很快能成形。但是生产口罩的核心原料——熔喷非织造过滤布产量远远达不到国家的需求,回顾2019年国内熔喷非织造产量约90万吨,其中用于空气、水、油过滤为65万吨,35万吨用于制造各类口罩,总体熔喷生产规模较小,产能较低。
 
  那么短时间内增加熔喷生产量、提高速度为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目前国内已经实现熔喷布生产装备的国产化,但喷丝板等高精度核心零部件加工周期长达3-4个月,国外进口长达5个月之久。
 
  二是高效熔喷布生产设备的价格较高,生产工艺技术、驻极技术、改性技术、测试技术、管理要求都有严格要求。
 
  三是除设备供应之外,熔喷布生产设备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也较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总体来看,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专门人才都有较高的门槛。
 
  除了上游专用原材料的生产量的限制外,还有口罩、防护服的灭菌后的解析环节,周期长达7-14天,因此疫情初期,不能迅速满足激增的口罩、防护服需求量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像防护服这类产品应急时,建议临时采用短周期的灭菌处理,如钴60辐照灭菌技术,来缩短其生产周期。
 
  胡广敏:
 
  受全球疫情影响,目前生产口罩的企业较多,对熔喷布的需求也大。但我不建议大规模扩大熔喷布产量,因为并不是只有熔喷布才能生产口罩,关键在于做出的口罩能否达标,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我国拥有很多新材料,做出的口罩产品不仅能达标,甚至能超出标准。所以我建议大家应该多思考多创新,应用现有的新型纺织材料。比如海斯摩尔就开动思路,利用壳聚糖无纺布制作了口罩,不仅能有效起到防护作用,相比普通熔喷布口罩更加吸湿透气,口罩使用寿命也更长,客户使用后非常认可。
 
  TA Weekly:
 
  谈到达标,不得不提一下近两个月来我国口罩相关标准的进展。3月12日,我国《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正式出台,为相关口罩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东华大学、海斯摩尔、泰达洁净都参与了该标准的制定,特别感谢各方的辛苦付出。而且,一直是空白的儿童口罩标准近期也会出台,届时市场将更会更加规范。
 
  靳向煜:
 
  疫情初期口罩供不应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医用口罩标准、防尘口罩标准是主要的口罩生产参照标准,而符合该标准的口罩主要针对医护人员,无法满足普通民众的大量需求。因此民众购买医用口罩从某种角度来讲加重了供不应求,同时也突显出目前口罩标准方单一的新问题。
 
  胡广敏:
 
  海斯摩尔参与了此次标准制定,今后希望为行业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TA Weekly:
 
  面对需求的突然暴涨,确实让人措手不及,但这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中,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您如何看待?
 
  胡广敏:
 
  这次疫情爆发后,口罩防护服供给不足,除了一些客观因素,我认为产业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是行业当前及今后需要攻克的课题。比如这次口罩生产,就遇到了熔喷布缺货这个“卡脖子”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一是要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常规生产机制,这是基础;
 
  二是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产业链,其中包括标准、检测、数据统计等。要做到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有重点企业能快速应对。比如这次疫情,部分央企、骨干民企就发挥了这样的能力;
 
  三是从政府层面看,要建立储备体系,建立多元化、灵活的市场机制。这次疫情爆发导致口罩从原料到设备,再到产品,价格出现很大的波动,这反映出我们的市场机制还不太完善。出现问题了,单靠政府惩处罚款手段抑制,这些都不是成熟的表现。我建议要建立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中央、地方和重点企业分级储备体系,一旦市场供应和产能发生变化时,储备体系可以给企业一定的应对时间。现在是口罩、防护服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其他比如食品等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说,从体制到机制,从产品到产业链,都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产业链。
 
  谢敬伟:
 
  产业链的发展始终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我国口罩的下游方向多为医院及出口,日常佩戴尚未普及,多以符合YY0469、EN14683、ASTM2100的平面口罩为主,口罩滤材及口罩市场基本饱和。疫情突发,需求量激增导致供应不足。此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必须要思考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需的物资储备问题。
 
  TA Weekly:
 
  17年前非典时,我国口罩、防护服等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情况如何?如今的口罩和防护服相较从前有何改进?
 
  靳向煜:
 
  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的口罩、防护服这一类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比较缓慢,研究力度和技术手段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国内大量医护人员使用的是纱布口罩,N95口罩和防护服几乎都得来自进口。
 
  而这次的COVID-19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用的防护口罩KN95,KN99,人民群众用的民用卫生口罩和防护服、隔离服、手术服等个体防护用品等,均由国内企业自己生产的本土化产品,在武汉医院、方舱和祖国各地医院的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卓有成效地大量应用,实战证明我国的个人防护用品不但质量高、性能稳定、而且价格低。
 
  谢敬伟:
 
  非典时期,国内口罩还以纱布口罩为主。当时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口罩过滤阻力效率检测能力的厂家,泰达洁净承担了国家的检测任务,积累了大量口罩过滤方面的测试数据,为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正是自非典时期起,在需要过滤防护的场合,纱布口罩被使用熔喷材料的口罩所替代。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口罩趋向于在提供防护的同时降低呼吸阻抗,减少心肺负担,增加佩戴舒适度,从口罩的标准发展来看,不断降低阻力也同样是需求和方向。同时,口罩也应关注容尘能力,可保障口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然具有足够的过滤效率。
 
  TA Weekly:
 
  从一个个逆行者的脸上,我们看到了被口罩、防护服勒出了一道道印记,医生也总说脱下防护服是最舒服的时候。我们知道密封当然能更好的防护病毒,但是不透气等一些弊端未来是否能有改进?有这方面的研究吗?
 
  靳向煜:
 
  为了确保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性,提高他们整个穿着系统的密闭性,穿戴防护服时力争做到人的皮肤与外界完全“零接触”。大家要了解,口罩的选择与佩戴其实是有科学性的,因为每个人的脸型,大小,轮廓都不一样的,佩戴者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脸型的口罩,提供最好的防护口罩。需要说明的是戴起来勒(扣)的紧密闭性好,但不舒服(压损阻力大)的口罩及佩戴,其实是防护能力最好的。
 
  防护服的内环境几乎是密不透风的,虽有一定的透湿性能,但长时间穿着会使用人员的汗液排出、蒸发、冷凝在防护服面料上,将不可避免地给医护人员带来不适与工作上的不便。另外,长时间佩戴KN95、KN99口罩,无论是耳挂式还是头戴式,由于严密的佩戴都会使佩戴者的脸上脖子上被烙上深深的勒痕。
 
  针对这些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正压医用防护服,即防护服自身携带风机、电池及过滤单元,靠这些单元往防护服内输送无病毒的空气。这样不仅能大幅提高防护服的安全性,还能够提供穿戴者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将热量与水蒸气带走,降低起雾,提高穿着舒适性。为方便沟通,其内部也可以配置智能化装备如蓝牙、对讲机等。相信上述的研发方已有新的研究进展。
 
  胡广敏:
 
  现有的防护服在做好防护性能的同时,确实在舒适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这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遇,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要思考如何在面料上加大研发,既要有很好的防护性能,也要透气透湿。
 
  谢敬伟:
 
  无论是口罩还是防护服,不透气是内外压差大的表现,泰达洁净始终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并在超细纤维结构、驻极技术创新、材料复合工艺上实现突破。
 
  TA Weekly:
 
  经过此次疫情,人们的个人安全防护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于防护用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您对今后的防护用纺织品发展有何思考?
 
  靳向煜:
 
  通过此次疫情,今后人们对防花粉、防雾霾、防流感、防病菌等不同功能口罩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带动整个口罩行业的质量规模不断的扩大。建议国内口罩、防护服生产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尤其是技术装备智能化和品牌的建设,并在防护性和舒适性这两大关键性能上逐步做到最优化的平衡。
 
  未来,口罩和防护服行业竞争激烈,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品质好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胡广敏:
 
  对于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纺织品的发展趋势,我前面讲了这是一个偶然性事件,是阶段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向好的趋势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有必然性的趋势。未来,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人人都会逐步重视起来,这其中包括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时尚度的要求也会提升,相应地对工具、设施装备的需求肯定也会增加的,可以说对整个产业链都是长期的需求。
 
  未来,建议行业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将防护用纺织品生活化、常态化,不仅要讲功能,还要与科技、时尚、绿色的纺织新定位一致。比如使用了新型材料的产品可自动提示洁净度,带有呼吸机功能的口罩能更加透气,拥有个性图案的口罩让消费者更加时尚。
 
  谢敬伟:
 
  未来的防护用纺织品也应整合产业力量、大力发展融合研发项目,打造民族品牌,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TA Weekly:
 
  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的回答。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希望未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有更大的发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1-03-11 15:48:46

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1:38

下属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3:14

合作单位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6:10

快捷导航

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28-87770677
电子邮件:tex@zgxntex.com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纺织科学研究院-西南纺织在线

移动端

版权所有: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蜀ICP备0501321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