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资讯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电话:028-87770677 
邮箱:tex@zgxntex.com

手机端二维码
扫码访问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

  • 分类:院内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5-15
  • 访问量:5

【概要描述】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

【概要描述】

  • 分类:院内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5-15
  • 访问量:5
详情

 


(总纲)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第三步发展战略,即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共十六大作出重要判断,即“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十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
  纺织工业在新世纪以来,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力水平、运行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加快,人才队伍壮大,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三大最终产品和国内外市场协调发展,企业组织、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等结构有较大改善。纺织工业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51%,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35%。纺织工业以扩大内需为第一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0年的82%。纺织工业为中国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创造了日益丰富和更加美好的衣着生活,还创造了2000万就业岗位。
  纺织工业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始终处于支柱性地位,发挥重要的民生作用和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优势作用,纺织工业在规模、结构、科技与品牌、质量效益、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十二五”为关键阶段的新时期已经开始,对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重要机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特别强调必须加倍努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由大变强。纺织工业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在2020年实现由世界纺织大国建成纺织强国的奋斗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结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综合判断,以及对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客观需要、发展条件、风险挑战、目标任务进行了前瞻性和战略性分析,紧紧围绕对于加快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纺织工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主要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核心任务,立足于落实“十二五”规划,与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汇集全行业智慧,制定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
  如今“十二五”第一年已经胜利度过,2011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下,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通过积极宏观调控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这一年也是纺织工业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新时期纺织强国建设的良好开端,增强了全行业对建设纺织强国的信心。本《纲要》旨在团结全行业,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及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上来,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脚踏实地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组织全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世情、国情、行情新变化,审时度势,适时充实或调整具体工作部署,推动纺织强国建设与时俱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 建设纺织强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第一节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长期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将给纺织工业带来新期待。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年,200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622元(当年价),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人民衣着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10年人均GDP已达29992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4430美元,按可比价(1978年=100)计算这十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84%。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这十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从2000年500.46元上升到2010年1444.34元,占人均生活消费的比重从10.01%上升到10.72%;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从2000年95.95元上升到2010年264.03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5.75%上升到6.03%。考虑这十年人口总增长5.8%和城镇化率从33.62%提到49.95%这两大因素,城乡居民加权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从2000年242.46元上升到2010年853.59元,占总生活消费的比重从2000年8.43%上升到2010年9.57%,由此推算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总支出在这十年增长了2.72倍,年均增长14.05%,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5.84%。从人民群众对衣着消费的内在结构分析,衣着消费增长有两大内涵,一是伴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对纤维制品使用数量的不断增长,二是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满足衣着功能品质细分和对日常生活更高审美化追求(如时尚化影响)。
  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在新时期我国坚持扩大消费需求战略及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重大决策,将使我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其中占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支出是占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6.1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5919元,还不到1000美元,其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占农村居民的47.59%,约有3.2亿人口。随着较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较快提高,将成为新时期衣着消费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目标调整为7%,2011年实际增长速度为9.2%,2012年确定增长目标为7.5%,根据国际经济将处于长期缓慢复苏态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速在7.5%左右。虽然GDP增速低于前十年,但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预计我国消费率将从2010年47.4%上升到2020年62.3%以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在67%左右,我国在2000年消费率为62.3%)。那么在第二个十年,在支出法GDP以7.5%的速度增长模型中,最终消费将以10.5%左右的速度增长,比前十年的增速提高3个百分点。如果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所占比例从2010年71.3%到2020年调整为74.5%以上(2000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曾为74.5%),那么居民消费在第二个十年就将以11%的速度增长。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快报,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8元,比2010年增长14.1%,按可比价增长8.4%,衣着支出1674.7元,比2010年提高15.95%,按可比价增长13.45%。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6977元,比2010年增长17.87%,按可比价增长11.4%,人均衣着支出341.1元,比2010年提高29.50%,按可比价提高17.52%(农村居民在“十一五”期间衣着支出水平平均增速为12.38%)。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上年10.72%上升到11.05%,乡村居民从上年6.83%上升到7.21%。
  预期在第二个十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平均增长率按12.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按15%左右。则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之比将从2010年5.47倍下降到2020年4.39倍。城乡居民加权衣着总支出的增速为14.27%左右。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城乡居民衣着支出总额年均增长将达14.77%左右(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14亿人,城镇化比率达60%)。
  二、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的新期待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河中,就业始终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第一需求。充分就业作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人民群众对就业的不同要求始终与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大内生动力相辅相成,即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通过工业化强大起来,城乡人民通过城镇化富起来,而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扩大城镇就业。加快从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对于顺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更好就业的新期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纺织工业在承担民生使命的历史进程中,从没停止过自身产业升级的脚步,而且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寻求更好就业的新期待,成为纺织工业加快升级的巨大动力。
  在200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1.94万户,从业人员738.48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职工的13.28%),创造了8894.52亿元的总产值,经过“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期的发展和提升,在201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46万户,从业人员增加到1151.89万人(占全国工业职工的12.07%),创造了47612.80亿元的总产值。与从业人员增长57%相对应的是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35倍。这十年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力的纺织工业全行业(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国际贸易顺差从391.54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62.36%)增加到1862.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04.69%),增长3.76倍。
  实践证明,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第一生产力和提高人力第一资源素质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做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是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的关键。从2000年到201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均工资增长2.52倍,人均支配总资产增长1倍,每创造1亿元产值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从830人减少到242人,下降71.2%,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国内外市场总规模扩大了4.62倍,从中不难发现,在新时期纺织工业就业规模扩大57%,主要原因在于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开拓了更大市场,这样人均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46倍,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从2000年的7.81%上升到2010年15.65%。
  我国在202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城镇化率将达到60%,届时城镇人口要比2010年再增加1.7亿,农村人口继续比2010年减少1.1亿。人民受教育程度将在前十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将使受过高职教育、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占行业从业人数比重大幅提升,人们对更好就业的期待更强烈,就业目的早已从解决温饱,上升到满足小康生活,预示着新时期纺织工业吸纳就业的总趋势是高工资、高创造力。
  然而,当前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状况还不足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期更好就业的新期待。这一矛盾在“十一五”时期已经有所显露,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7.92%,增速比“十五”提高近1倍,从业人数年均增长2.98%,增速比“十五”下降51%。如果用销售收入增长与工资总额增长间的弹性系数来衡量行业创造力,那么“十五”期间该系数为131.91% ,而“十一五”期间弹性系数已下降到83.62%,说明虽然在“十一五”末人均销售收入比“十五”末提高了97.57%,但销售收入的增速(18.00%)落后于工资总额的增速(21.43%)。显然,在第二个十年,纺织工业要保持全行业就业总规模在2000万人以上,就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既扩大直接生产体系吸纳就业能力,又扩大产业内现代服务体系的吸纳就业能力,还要在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提升产业集群活力及健全跨国跨地区供应链网络体系等多方面,发挥新的比较优势,开拓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纺织工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更高的期待。要求纺织工业要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有新的突破,作出新的贡献,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每出口1亿美元纱线、面料和服装,加工数量分别下降了7.7%、20.1%和26.0%;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32%,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下降幅度达37.5%;印染行业中水回用率大幅提高;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下降40%;在2010年纤维加工总量中已有400万吨为再利用纤维。
  在第二个十年继续以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纺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 年分别降低20%、20%、30%、10%,循环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预计在“十三五”期间上述各项重大节能减排速度将持续推进,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要求。
  要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唯有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国际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文明,大幅提高纺织产业附加值,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价值观和产业动力,大力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工艺技术、新型装备、产品开发和现代管理,淘汰落后,大力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和区域布局体系,大力提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消费方式。
  第二节 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要求
  一、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新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现在已经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对于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制造业,提出“改造提升”的中心任务。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工业,推进其改造提升,不仅关系我国工业现代化全局,而且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进入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地位并非因为新兴科技在现代经济社会广泛渗透、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及重化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而相形见绌、走向衰落,相反,纺织工业正是从新兴科技获得更大创造力,从新兴产业获得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获得更大规模、更高附加值的消费市场(包括生活消费和产业中间消费)。在当代,无论是人们对更高生存质量的新期待,还是各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要求,都离不开纺织工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关联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所作我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分析,纺织服装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始终处在大于1的重要地位,并且从2000年到2007年,影响力系数从1.17上升到1.21,感应系数从1.02上升到1.22。
  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改造提升规模,使承上启下的关联创造力持续增强。根据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纺织工业要在第二个十年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工业化宏观需要,争夺新时期产业制高点。
  二、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
  作为生产人类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业,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不仅与人们消费方式、交往方式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且始终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融为一体。
  纺织工业与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本质是现代产业体系与消费者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众所周知,生产在外部为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从而生产成为消费的手段。而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提供作为内心的图像、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从而消费成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衣着消费,第一,它使用原材料的1/4是天然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农业的关系;它使用原材料的3/4是化学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关系。第二,纺织工业的生产资料涉及机电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它的生产工艺涉及现代高分子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生命科学和人体工学以及文化生产力。第三,纺织工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营销体系建设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总之,纺织工业由大变强实质上是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问题,纺织工业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要适应在国际分工新定位创造新优势,不仅拉动着整个制造业的提升,也拉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培育和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仅为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而且也为这些产业提供重要的生产要素。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顺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纺织工业为工业、农业、土木、水利、建材、各种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工程、交通与航空航天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等生产的产品,在2000年使用纤维数量174万吨,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12.8%,到2010年已增加到822万吨,约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占纤维加工总量27%的总规模。而今后产业用纺织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满足各相关产业对更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要求。纺织工业发展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和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既是纺织工业自身由大变强的要求,又是我国相关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工程,打破对某些国际垄断资源的依赖,对化石资源、矿石资源的依赖,对与粮争地的天然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我国解决气候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
  三、纺织工业要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纺织工业要满足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经济社会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第一,产业要素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要从以大量资源投入和低工资劳动力投入为主,转向扩大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依靠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
  第二,产业的功能要从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制造业,向在国内国际价值链高端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
  第三,产业的价值结构要从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将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
  第四,产业的生产方式要从企业间分散重复、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向以自主发展、战略合作,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有序竞争、公平链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从各自为战打造品牌优势向以骨干企业为主力,以供应链为纽带打造产业同盟品牌优势或区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优势转变。
  第五,从我国东部产业带优势向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相协调配套的战略优势转变。
  第六,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从以往产品“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向“品牌”走出去、运用资本实力,跨国兼并,提高跨区域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跨国公司,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第三节 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纺织市场和产业分工结构调整加快,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及能源、粮食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正在经历较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形成较大的资本需求空间和较大的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溢出效应,这为中国纺织工业扩大“走出去”空间、整合国际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带来难得机遇。同时,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也面临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我国纺织工业首先面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低迷的挑战,同时又面对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际知名品牌垄断优势的挤压,发达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寻求实体经济回归与我国纺织工业高端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一批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其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纺织工业在当代国际市场的“在位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动力增强,工业化推进与国际化深入相互促进,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布局调整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纺织工业在“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实现由大变强打下坚实基础,完全有条件推动纺织工业加快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同时,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着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纺织工业人工成本进入持续高增长期、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大,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传统的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衰减明显,而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新的竞争优势还远未到位。中国纺织工业正在面临国际新定位和创造新优势的严峻考验,无论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还是内部发展的新约束,都要求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由大变强。纺织工业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抢抓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纺织工业适应国际新定位,创造新优势已有一定的基础。“十五”期间,出口额增长121.58%,出口在世界的比重从14.71%上升到24%,其中数量增长因素占106.41个百分点,价值增长因素仅占15.17个百分点;而在“十一五”期间,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环境下,出口额增长80.37%,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比重继续提高到35%,其中价值提高因素已经占45.69个百分点,数量增长因素下降到34.68个百分点,表明出口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服装骨干企业以其品牌、资本、管理优势,抓住有利条件加大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品牌资源力度,加快品牌产品走出去步伐,开拓零售市场,在发达国家开办品牌连锁,建立跨国开发、经营机构等。根据国际经济走势和我国面临的新的竞争形势,中国纺织工业将创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点放在科学技术、自主品牌创建、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这四大领域,加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此达到国际分工新定位的客观需要。预计“十二五”出口额年均增长约7.5%左右,在“十三五”期间出口额年均增速6%左右,到2020年纤维制品(包括第94章褥垫制品)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比2010年增长约1倍,其中数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5%左右,价值提高的贡献率约为75%。(下转3版)
一、纺织工业要创造科学技术的新优势
  2000年以来是我国纺织科技进步最快的时期,纺织工业大量投资国产和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与此同时,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行业落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重点组织突破“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简称“28+10”),带动全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成长,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开展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工作,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现代管理等取得显著成效。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左右的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同盟兴起。
  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已成新科技革命的催生剂,寄托于新的科技革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对于依靠新科技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需求更加迫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基石。要切实将科技新优势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科技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率。正在深化和发生广泛影响的新科技革命对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有难以预料的风险。机遇在于一旦掌握了高新技术,就会大幅提高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把握住全球经济分工新定位的主动权;风险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往往对传统技术带来破坏性效应,而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进步的路径基本处于技术追赶型、技术引进型发展方式,有相当多企业虽然采用了世界一流的装备技术,但产品创新价值并不高。
  正是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与人类自由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并将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质量推向新高度。当前,中国纺织工业适应国际分工新定位的紧迫性正是推进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
  第一,技术作为人类的基本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各种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消费方式,一旦在技术上落后了,新竞争优势必然无从谈起;第二,高技术并非以往技术的沿袭,而是以高科学含量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发展革命性新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纺织工业创造科学技术新优势必须特别重视基础性研究,以基础研究的深化为纺织材料、装备、工艺技术、产品功能性能创新提供重要源泉;第三,技术创新体系是纺织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业性基础研究以大学研究院所为主体,也要推进产学研结合,还要促进跨行业结合、军民结合,组织广泛集成创新;第四,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方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特点,更要善于运用知识流和网络资源,组织创新战略同盟,自主开发,共赢合作;第五,要求真务实,突破行业科技瓶颈。重点围绕突破新型纤维材料技术瓶颈,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瓶颈,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品质与功能升级的瓶颈,大力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升级,提高全行业运行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行业性服务平台,加强在全行业范围内推广科研产业化成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及时退出。
  二、纺织工业要创造自主品牌的新优势
  在“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化学纤维材料生产、纱线、织造印染、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织机械等产业链各环节创建自主品牌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服装、家纺、针织、面料等产品品牌发展日趋成熟,在建立市场信誉、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纺织工业从加工制造向自主品牌创建提升,是在新时期把握国际分工新定位、创造新优势的重点工程之一。作为世界纺织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的中国纺织工业,总体说品牌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在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而且在实践中存在众多薄弱环节,按照国际分工新定位的要求,我国与世界品牌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创建品牌新优势,第一,要把自主品牌建设摆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着力创建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品牌新优势。一个产业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品牌价值高低,不仅反映该产业国际活动的话语权,而且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因此,创建自主品牌要始终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二,品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体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诚信关系的价值标识。在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全球化生产方式条件下,品牌价值不仅产生于品牌供应链各环节创造价值的系统集成,而且形成于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过程,遵循着市场公认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由四大核心因素构成,即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体系。
  第三,创建品牌新优势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竞争为主要形成机制。从本质上认识优势品牌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靠企业在市场上叫卖的技巧也不能靠行政拔苗助长,但是需要良好的品牌生长环境,即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品牌生长的产业结构生态,有利于充分、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有利于品牌文化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有利于自主品牌创建并快速成长的政策生态。
  第四,创建自主品牌优势必然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中国纺织工业以数十万户中小企业为主体,创造行业品牌价值急需要经过市场检验的知名品牌企业作为骨干,并以知名品牌价值为纽带将众多小企业按社会化分工纳入品牌供应链系统,以品牌的集中度带动产业的集中度。
  第五,提升品牌价值要靠提高社会化生产力来实现,“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因此,纺织工业创建品牌价值不仅要靠知名产品品牌、知名企业品牌、知名区域品牌来带动,而且需要代表现代共同活动方式的知名公共服务品牌带动,如知名品牌协会,知名品牌中介组织,知名品牌展览、信息、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三、纺织工业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纺织工业单纯向自然索取以满足人们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需要,这种发展方式已无路可走。人类已经感受到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恶果,转变这种不可持续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大小上升为国际竞争中市场价值量化的重要尺度,成为社会价值的评价准则。因此,严肃对待可持续发展,正确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准则。
  中国纺织工业作为世界生产大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51%,中国有世界总人口1/5的人口,也是消费大国,中国出口额占世界1/3,因此落实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纺织、低碳纺织、循环经济纺织,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又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
  在新时期,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第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污染排放、碳排放,发展循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第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业发展、生活提高过程对环境危害和资源消耗的代价最低。第三,要通过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行业管理,形成价值共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第四,纺织行业针对新时期的主要约束,脚踏实地解决以下几个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加快解决开拓新型纤维资源的问题,大力开发高技术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大力开发超仿真化学纤维,节约农业纤维用耕地,发掘天然纤维潜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纤维循环技术,缓解棉纤维、合成纤维原料不足的压力;二是把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加快突破产业链全过程,实现减排和节约用水的大目标;三是加强从教育、科研、生产、营销直到消费全方位倡导可持续生产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方式。
  在新时期,纺织工业初步建立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纺织制品纤维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立,绿色发展作为行业主导。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并在“十三五”把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向世界先进水平。
  四、纺织工业要创造人才队伍的新优势
  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纺织行业现有职工200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职工116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8%。从2000年到2010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9万户增长到5.6万户,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应大幅增加,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领军人物、技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优秀服装、纺织、家居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师,国家和省市级重点试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的科研骨干。
  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纺织人才强国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加快纺织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提高纺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建立能够培养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更好地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纺织人才队伍。
  在新时期,努力改善纺织人才结构,要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企业家领军人物,培养一批纺织行业卓越科学家、高校学科带头人、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引领行业设计队伍成长的设计大师、文化创意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训功能,努力创造干中学、快出人才的实战环境,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卓越设计师、卓越工程师、高水平企业营销管理团队及宏大的高技能职工队伍,以造就结构优化、实力雄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章 建设纺织强国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第四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促进纺织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十二五”为关键阶段,努力在2020年实现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纺织人才强国四大战略目标,形成我国现代纺织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产业的历史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纺织强国,基本要求是:
  ——着力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工业,在高新技术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先进纺织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成为国际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强国。
  ——着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根本转变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大规模、低成本、低附加值而研发设计和营销网络受制于人的粗放发展路径,以品牌实力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以品牌对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功能和对产业附加值的倍增效应,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着力加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着力加快建设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勤奋实践,精诚团结,艰苦创业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纺织产业第一资源作用。
  第五节 主要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2020年建成能够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适应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需要,纺织工业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十年,首先,充分满足城乡人均衣着支出年均增长14.5%左右的消费总需求,要以新的竞争优势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更大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更好就业的需要和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第二,要充分适应国民经济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加速提高对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高新技术纺织品的需求,保持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年均增长7.5%的增速;第三,加快转变产业出口增长方式,扩大纺织工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整合国际资源,提升对国际市场的品牌话语权,出口纺织品服装价值量年均增长7%左右,其中“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5%,“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到2020年纤维制品(包括第94章褥垫制品)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
  ——纺织工业质量效益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第二个十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5%,2020年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
  ——科技贡献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科技强国。掌握一批高技术纤维基础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以及具有领先水平的工艺技术,扩大新产品的设计及研发生产在产业规模中的比重,实现信息化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掌握现代化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品牌价值大幅提升,知名品牌企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0%的领军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利润总额占50%以上,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成倍提高。
  ——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 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 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 年下降10%”。“十三五”期间各项指标将进一步下降。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同时提高再利用纤维的附加值。
  ——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6%。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友情链接:

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1-03-11 15:48:46

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1:38

下属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3:14

合作单位

发布时间:2021-03-11 16:06:10

快捷导航

联系我们

电话/传真:028-87770677
电子邮件:tex@zgxntex.com
地址:金牛区天龙大道1166号中铁产业园B1栋

纺织科学研究院-西南纺织在线

移动端

版权所有: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蜀ICP备0501321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